国内药品注册审批现状

国内企业对新品种的渴求,极大的增加了药品的申报数量,但由于可仿品种少及专利的原因,重复申报现象严重。随着积压现象日益增多,审评进度变得更慢,并且标准提高,要求增加,难度提高,因此获批品种逐年递减,同时注册法规对申报仿制药无专利限制的修改,使得药品申报大幅度提前。

2010年以来,新品种的申报数目快速增长,尤其以化药增长最为显著,2010年化药申报数量为4842件,到2014年上半年,化药的申报数量接近翻了一番,增长到7215件。但是在2013年新申报的ANDA申请中,超过100家企业申报同一个通用名的品种数达到了390个,化学药的申报扎堆现象非常严重。以技术门槛比较低的阿齐沙坦为例,在2012年1月日本获批,5个月之后国内已有企业申报,截止到2015年1月,国内申报总数已超过50家。治疗类风湿的药物托法替布,原研厂家为辉瑞,化合物专利2020年到期,2012年11月在美国获批,截至2015年1月,在国内已超过20家企业完成项目申报。2014年9月,CFDA发布了过度重复药品品种目录,第一批50个品种中具有相同活性成分、相同给药途径注册申请数量50个以上的有16个品种,同质化非常严重。我国现行的药品审评收费标准是1995年制定的,临床研究的初审和复审费用维持在2000-3500元;药品生产批件的初审与复审费用在3500-25000元不等。药品审评收费偏低,也是厂家重复申报的一个原因。

药品审评随着积压现象的日益严重,速度也变得越来越慢。等待,成了药品申报企业无奈的选择。以罗氟司特片(3.1类)的审评进度为例,2013年7月20日进入新药审评,截至2014年7月进展353个号,还需要排队3年,保守估计还需要5年才能顺利拿到上市许可。按照化药六类申报的奥拉西坦注射液,2013年5月30日进入新药审评(排4800余名),以一年进展637个号来算,还需要排6.62年,保守估计还需要8年能顺利拿到上市许可。从国家审评中心公布的数据来看,审评人员配置不足、审批过程设计得不够科学或是导致速度慢的主要原因。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化妆品注册管理司副司长李茂忠表示,将考虑在药品审评收费上给予审评部门人力资源上的支持。

与此同时,审批标准日益提高,要求增加,难度提高。现阶段中国的药物杂质研究要求是目前国际上最为严格的。以有关物质为例,近几年药审中心在审评过程中增加了诸如检查方法不合理、研究缺失、低于中国药典或外国药典要求等等很多条件,仅此一项就比之前的难度大大提高,75%的新药因有关物质不合格,被退审或者发补。另外,新增加了诸如对药品晶型的研究、对基因毒性杂质的研究、无菌制剂的过滤性验证,包材相容性、安全性评价在GLP实验室中进行等等要求。

在当下的药品审批现状下,自2010年至2014年,国内获得生产批件的化学药数量逐年递减,获批总数从2010年的889个减少到2013年的412个,以仿制药降幅最大,从640个减少到200个。与此同时,化学药的临床试验获批情况也呈同样趋势,由2010年的780个受理号减少到421个。

领先制药企业研发模式的改构

专利法和注册法规近年发生了很多变化, 2013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正案中,撤销了“申请人可于在药品专利期届满前2年内提出注册申请”的要求,仿制药的申请已经没有了时间限制,很多企业在专利品种的专利到期之前多年即开始申报,以争取首仿机会,比如凡德他尼,专利2020年到期,罗鑫药业早在2012年完成申报,舒尼替尼专利2021年到期,齐鲁药业在2013年申报,科伦药业在专利到期前6年申报拉帕替尼和阿昔替尼。

国内仿制药企业通过关注“重磅炸弹”级的潜力产品,在新产品于国外上市后争取第一时间在国内获得批准来争取首仿,获得新品种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医药研发环境。2015年以来,业内都在传国家局会有新动作和新改革,坊间流传的关于2015年CDE审评试行最新费用标准中表明新药申报需30万,仿制药申报需10万,补充申请需0.28万,若需技术审评则收费4.5万。目前虽无官方版本发布,CDE对于药品申报费用的增加是势在必行,这种注册审评费用的增加,尤其是对于补充申请费用的增加对制药企业的研发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仍有一批研发领先企业,在注重速度与质量的同时,利用快速获批的“绿色通道”取得了不俗的研发业绩,这些领先企业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加大了的研发投入,注重各层次人才的引进,同时还促进了研发组织形式的改变。过去7、8年中,仿制药的申请以正大天晴为最大赢家,获批产品总数为28个,其中10个品种为国内的前三甲;恒瑞制药以7个品种位列国内前三甲居于第二;其次为豪森药业、齐鲁制药、浙江海正、先声药业和石药集团等。这些企业的品种或因原研药专利到期,国内尚无国产药上市,为临床急需品种;或属于重大创制项目等原因,获得了举手发言或者点名通过等机会通过审批绿色通道,跨越了漫长的等待时间,直接进入审批程序,如恩替卡韦,替加环素,马磺酸伊马替尼等。

国内领先的制药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逐年增多(如图1所示),年均投入基本上都超过3亿元,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也在7%-10%不等。

图1国内领先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

222.png 

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注重各层次人才的引进,恒瑞药业2010年5月邀请张连山加盟,任命为该公司的副总经理兼全球研发总裁,帮助恒瑞建立了抗肿瘤药物靶向治疗领域,并加强了在糖尿病方面的研究。

亚宝药业2013年7月邀请“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王鹏博士任北京研究院院长。王鹏博士曾在美国先灵葆雅研究院从事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工作18年,在创新药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在上海药明康德担任副总裁兼研发生物学负责人一年之后应邀加入了先声药业集团担任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官, 2010年以来共有5个创新药在中国获批并开始开展临床研究工作,自主开发的药物中已有一个新药完成了海外(澳大利亚)I期临床试验,并且正在美国申报IND。

科伦药业不惜重金聘请“靶向药物研究与开发”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王晶翼博士,王晶翼曾在齐鲁制药率领研发团队,成功开发了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重组人白介素-11等100多个新药。王晶翼的加入重点加强了科伦药业非输液领域的产品研发,截至目前,已经率领研发团队在新型的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治疗糖尿病药物、抗乙肝病毒药物等治疗重大疾病的药物治疗领域中开发了82个高附加值品种。

在重金聘请研发领军人物的同时,领先的制药企业也非常重视国家千人计划及其他省市级专家人才的引进,构建了高层次的技术团队。并且大量吸收有CRO工作经验的科研工作者,组成了抗压性强,技术扎实,工作规范的基层技术团队。

现阶段的这种药物研发现状,不仅促进了制药企业研发中心人员构成的变革,同时也促进了研发中心的转型。

誉衡药业、先声药业的研发中心先后独立出来,由成本中心转变成利润中心,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誉衡药业的独立研发机构美迪康信是其自主研发的重要力量,同时开展对第三方的服务。先声药业的研发中心也是自主立项研发,在药物申报临床后由集团决策是否购买,除此之外,先声药业还大力加强和小公司的合作,采用百家汇的模式,在项目早期介入,帮助小公司进行研发质量的把关。

正大天晴则形成项目会审委员会,项目会审委员会包含研发中心,专利部门和战略市场部,研究院项目发展部负责外围合作项目的初筛,而后交给战略市场部进行项目评估,整个项目立项通过会审委员会决策,依赖于流程而非个人能力,效率及准确率均有很大提高。

(本文作者从国内药品注册审批现状、领先制药企业研发模式的改构、国内制药企业研发趋势以及制药企业的产品获得方式四个方面和大家分析了国内制药企业产品发展现状,由于篇幅关系将其分为上、下两期,此为上期,未完待续。)

 

评论

您还未登录,请先登录再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