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坐上过山车价格开关谁来控制?

近日,商务部发布了《2014年中药材重点品种流通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纳入统计的29种中药材的市场流通情况、价格波动情况及成因进行了分析。从《报告》来看,枸杞等8种中药材价格同比上涨幅度超过20%,但同时显示三七、党参等5种中药材跌幅均在10%左右。

《报告》中显示,人参和三七作为根茎类药材代表,其价格涨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药材价格波动情况。2014年人参的产量约5000吨,近年来吉林等主产区的林地审批趋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参产量无序扩增,因此人参价格目前相对稳定,未来仍有望小幅上涨。而三七价格的波动代表了当前很多药材的市场规律。三七属多年生,土地不能重复利用,药农投入成本较高,由于前几年价格较高,药农缺乏市场分析能力,盲目扩种,以致供需失衡,价格下跌成为必然。

涨涨跌跌看天气还是人气?

被称为金不换的三七在商务部《2012年上半年中药材重点品种流通分析报告》统计的29种药材中价格涨幅最大的品种,之后几年也是一路暴涨,但随着盲目扩种,产能过剩程度超过需求增长速度,三七也开始由“金子”慢慢变为了沙子 2014年,三七在国内市场共销售约1.3万吨,市场存量却有1582.3吨,其中,剪口三七市场平均价格为390.8/公斤,同比下降37.4%,新增加的产量难以短期消化。

另一个“药贱伤农”的典型是甘肃白条党参。党参属于两年生药材,一年育苗一年移栽。2012年和2013年平均价格约为80/公斤,高价行情刺激下,主产地药农盲目扩种,产量的无序放大,再加上需求增长乏力,导致价格持续低迷。

而上涨的8种中药材中,水飞蓟不属于大宗药材,平均价格一直不高。2014年价格上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外部市场需求增长,拉高了国内药材价格。2014年水飞蓟提取物的出口量达到942.5吨,同比增加32%;二是药材价格周期自然波动,从2011年开始连续四年,药材价格呈规律性波动,2014年平均价格与2012年基本相同。

麦冬也是前几年价格快速上涨的品种之一,以三台县的川麦冬为例,由于2011年价格高峰过后,药农大量扩种,之后价格下跌,到2013年跌倒底谷,均价为39.8/公斤,从2014年开始价格恢复性上涨至51.6/公斤,逐渐趋于正常。

政策因素推力药材价格浮动?

今年以来,各类常用中药材以及名贵药材价格都纷纷开始下滑,除了供需失衡以外,几大政策因素也在影响药市温度。

首先,国家食药监总局今年重点严查整顿各大药市,导致短期内交易量出现下滑;此外,新版药典出炉,对药材质量标准进一步提高,也使得市场货源不佳者愈加乏人问津,同时提高标准后,合格的药材供应货源也是问题;另外,今年对中药饮片加大监管力度以及新版GMP认证和频繁飞检,已有不少药企被收回了GMP证书,涉及中药生产的占了大多数,药企关门、行业洗牌也会使得药材用量减少、药市趋于冷淡。

有业内人士表示,从长远来看,良莠不齐的药材质量的确可以借由各项措施上一个台阶,不再是粗放的农贸市场式交易模式。

中药材价格浮动犹如坐上过山车,这也让有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而偷工减料,今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针对“银杏叶事件”发布公告20余篇——擅自改变提取工艺,使用盐酸代替乙醇制备银杏叶提取物的原料生产企业,转卖、进购不合格银杏叶提取物生产问题产品的药企、保健食品企业一批批浮上水面。这也使得对中药行业的政策收紧加强更大力度。

影响因素多价格控制真的难以做到?

中药材价格上涨有很多因素,一方面作为农副产品,中药材产量受到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价格还受到整个经济大环境影响,比如物价、交通运输等因素带来的成本上涨,药材价格也要因此受到影响。此外,也有中药商囤积药材的情形。如果遇到非典、甲流、流感等瘟疫原因,中药价格更会被推高,也就是多重因素导致了中药材价格的持续上涨。今年3月份,7成常用中药呈现上涨趋势,金银花从27元一公斤最高涨到360元一公斤,板蓝根从3元左右最高涨到30元,太子参从200多元最高涨到500元左右。相比以往,有70%80%的常用中药材价格上涨超过2倍以上。

而就在近日,云南又曝出十五头三七环比上涨44%,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前一阵三七价格走低,商家和市民趁机囤积,导致三七价格又再次上涨。这种人为扰乱市场的行为对中药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建议,中药材作为特殊商品管理,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物价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建立重点品种的市场运行信息监测、预警体系,把握中药价格信息,对非正常的价格波动给予及时行政干预,并严厉打击人为抬高药价、囤积居奇行为。

而在导致中药材价格上涨的问题中,有些行业共性问题则需要借助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推动解决。对此业内人士提出,对资源稀缺品种,能人工种养殖的品种,由国家农业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统一调研,对这些品种的繁育、种养殖给予资金、技术、政策支持;建立中药材信息系统,掌握中药材供求关系,尤其是可种养殖的品种,积极引导药农种养品种与数量;对影响国家环境与生态的不可再生品种进一步组织行业专家制定名录进行调研,寻求替代品种,有组织的在药典中明确。

(文/曹晓岚)


评论

您还未登录,请先登录再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