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海正药业发布《关于控股子公司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股权变动的提示性公告》。辉瑞已签署其在海正辉瑞49%的股权转让协议,之后,辉瑞不再直接或间接持有海正辉瑞任何股权权益,高瓴资本管理的基金将通过外方间接持有海正辉瑞 49%的股权。

辉瑞把合资公司的股权卖掉,“海正辉瑞”这家公司,不复存在。

“离婚” 的日期定格在昨天,但自始至终的同床异梦,从一开始就注定双方的合作,失败是必然。

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2012年9月13日,海正与辉瑞合资组建 “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正。当时双方联合表示,海正辉瑞将为中外患者提供优质优价的品牌仿制药。当年这一合作曾经创下跨国药企在华投资的最大规模。

“四年前我就觉得会失败。”2016年,曾一位参与了合作谈判的前海正药业的高管坦言,“双方诉求差异太大”。

合作,对海正来说,不外乎希望借助辉瑞技术、增加研发能力,将以原料药为主的药企转变为品牌仿制药公司,并打入国际市场。同时,提升自身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但,辉瑞方面看重的是海正药业的原料药产业链,不希望技术输出。另外,更愿意利用本土企业的优势,开辟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市场。

同床异梦的合资

成立之初,虽然海正药企占据绝对股权,但有知情人透露,“整个销售体系完全是辉瑞一手打造”。最开始还没有一个产品,海正辉瑞光销售队伍的建立就花费了过亿,并用高薪聘用了大量的人员。

实际上,就连合资公司的明星产品“特治星”,一直也是由辉瑞指定海正辉瑞分包,并由海正辉瑞的全资子公司,浙江瑞海承担特治星在中国内地的独家市场推广和分销业务。

海正通过合资,有没有得偿所愿,暂且不知,但辉瑞把专利过期的药,借国内企业的优势一通狂卖,却是事实。

王牌药品长期断货,或加速分手

“特治星”一开始卖的是很好。2013年、2014年的供货量分别达到447.52万支、540.85万支。对应的,2013年、2014年海正药业净利润达到3.02亿元和3.08亿元(人民币,下同)。

但,到了2015年,辉瑞的“特治星”就短缺了。据统计,因“特治星”断货,造成海正辉瑞2015年销售收入减少近10亿元。据海正药业2016年8月的公告,辉瑞赔偿合资公司6600万(1000万美元)。

2016年, “特治星”依然断货。2017年7月1日,“特治星”恢复供货,但已难重现盛况。

海正辉瑞药代:营销队伍暂未调整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王牌产品产量受限,使合作变得没有利用价值。到昨日官宣分手,辉瑞没有让业界关于其撤资的传言飞太久。迅速抽身离去,也显示,辉瑞对这段联姻并不留恋。

有趣的是,在 10月31日,双方还达成协议,辉瑞将断货的赔偿金提高到了9900万(1500万美元)。可能是“分手费”,也许不是。

至于员工的安排,营销队伍会不会有变动。有位“海正辉瑞”的药代主管对笔者表示“神仙打架,暂时还顾不上我们,过一段才知道。”

把本土药企当成“洋协军”,肯定完蛋

近年来,在合资药企中,分道扬镳的不在少数。

2016年初,拜耳表示,他们对滇虹药业OTC业务的整合遭遇困境;2015年2月5日,默沙东退出在2012年合资成立的先声默沙东(上海)药业有限公司;2011年,赛诺菲花费5亿美元收购美华太阳石后也以失败告终。

对此,有位不愿具名的资深人士对赛柏蓝表示,失败的合资往往一开始就注定了。抛开行业、政策层面,心态也很重要,“外企一旦把本土药企当成了‘洋协军’对待,这事儿准完蛋。”


评论

您还未登录,请先登录再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