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问

大医院门诊收入缺口怎么补?

大型医院逐步取消门诊这一消息传出,线上线下、业内业外热议不断。不少业界人士认为,这是大势所趋;但对此感到疑虑者亦不在少数。

李力(化名)是广州某大型三甲医院门诊办主任。《方案》一出台,他逐字逐句仔细看了一番,随后算了一笔账。以广州为例,据广州市卫计委公布的数据,2014年医院门诊次均看病费用250.7元,三级医院的费用比平均数只高不低,按照日均门诊量一万人次计算,取消门诊后医院每日至少减收250万元,这意味着大医院将失去一个重要的收益来源。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大医院门诊收入约占40%,比重不小。李力认为,必须充分考虑大医院门诊取消带来的缺口如何补。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以填补缺口,住院费用便会提高,将引起患者不满;若通过降低医务人员薪资或是裁员以节约成本,又可能降低医务人员服务水平,引发患者抱怨。

罗珊珊(化名)从业16年,是广州某三甲医院内科的副主任医师。她所在的医院日均门诊量将近2万人次。每次上午出诊,没到中午1点是看不完的。就大医院而言,降低门诊比重对一线医生来说没什么不好。腾挪出精力,我们可回归本位,主攻疑难杂症和临床医学科学研究。但这建立在二级、三级医院各司其职的基础上。

南方日报记者留意到,对各级医院的定位,《方案》有明确提法: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二级医院主要承担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同时提供所在区域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以及危重、疑难复杂疾病向三级医院转诊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慢性病的随访追踪及健康宣教等服务。

然而若真有需要,患者希望挂专家门诊怎么办?相关部门得引导,进一步推进多点执业落到实处,让专家出诊有所,让患者求医有门罗珊珊说。

人流动起来了,也必然带动财力、物力的重新配置。资源的投入、分配都得调整,配套得跟上,才能有效改变大医生看小病,小医生乱看病现状,促使各级医院取长补短、加速发展。李力说。

第二问

基层医院接不住咋办?

王戎昕来自广州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中心副主任,也是一名家庭医生。他与50名医生一同为社区居民服务,中心每年接诊量可达30万人次,人均任务量达6000人次。

推进分级诊疗一直是他关注的话题。《方案》出炉后,他感慨道:就是这个方向,可我们有得忙了!

挑战摆在眼前——病人必然从大医院分流而来,但现在社区医院医生的工作强度已很大,如何应对?

前几天,王戎昕从相关培训会上了解到一组数据:2015年北京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年门急诊224.2万人次,区属二级和专科医院280万人次,地处东城三级医院门急诊总量1610.7万人次。社区专技人员1165人,区属二级和专科专技人员3009人,三级医院专技人员15574人。

可见,按人头一算,相比较三级医疗专技人员数量,社区医疗机构服务量并不少,若病人蜂拥而至,还是接不住王戎昕说。

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尚且如此,更别说县级及以下医院了。

若大型医院要取消门诊,金字塔体必须先稳固。王戎昕的这一说法,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多个场合强调的观点——我国医疗系统好比一个金字塔,塔尖是成规模、高水平的公立三甲以上医院;塔底是面向社会、覆盖广泛的医保体系;塔体,是为基层医疗体系提供支持的全国九千多家县级医院及社区医院。塔体稳固好,医疗改革便能向前迈进一大步。

稳固塔体,除财力、物力为之倾斜外,关键在人才。在广东3位医生率先探索开设私人医生工作室进行多点执业时,一直关注医改的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便提出,多点执业最有意义的做法,在于让好医生下沉到基层,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更多专家级的医疗服务。

这需要指挥棒引导。李力说,目前不少城市都在探索建立医联体,即由区域内一所三级医院为龙头,联合若干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组成以联合体章程为共同规范的非独立法人组织。同一区域内上级医院医务人员可便捷地向下级医院流通,能有效提升基层医院服务能力。

李力清楚得很,医联体不是几家医院热热闹闹凑一块儿,而得有化学反应专家资源得深度融合,双向转诊得落到实处。这意味着,人员流动的制度、薪酬和保障体系的设定得明明白白,医院、医生的权利和义务得清清楚楚。

对于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据省卫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此前出台的《广东省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实施方案》已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珠三角6市对口支援粤东西北8市,41家城市三级公立医院对口支援58家县人民医院的纵横双轴贯通的支援体系,助力解决县级医院人才储备及资源不足的问题。

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41家三级医院还与58家县人民医院签署了对口支援责任书,明确了不少硬指标,如要求支援医院派驻医师每周出门诊至少2个半天,每周组织1次教学查房,每2周组织一次科内临床教学;并且,支援医院每年为受援的县级人民医院培训3名骨干医师,他们进行1年的脱产学习。通过精准帮扶,以加强县级医院人才、技术和重点专科建设,迅速提升县级医院诊疗技术水平。

阳山县人民医院就尝到了对口支援的甜头。依靠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下沉的专家资源,依托网络医院平台,当地患者在家门口享受便利。68岁的陈伯此前就在家门口接受了左侧膝关节术后翻修术,3天后便顺利下地行走。为陈伯动手术的就是省城来的专家,这是他在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南方日报记者也留意到,《方案》明确,到2017年,广东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达到65%以上。这意味着,届时广东将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第三问

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观念如何转变?

烈日炎炎,二胎妈妈蓝茹(化名)仍专门赶到广州一家三甲医院做产检,尽管在家不远处,就有一家二级医院。

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是普遍现象。我们医院的门诊数据显示,约1/10的病人因普通感冒发烧等常见病,或高血压等慢性病,特意跑到这来看。实际上,这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全有能力解决的。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患者的路径依赖。李力说。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同时,引导患者转变观念同样重要。

患者不信任基层医院,一方面是因为基层医院基础较为薄弱,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并不清楚各级医院医生承担的职能。王戎昕进一步解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就是守门人,基层首诊制能让患者第一时间获得较为准确的建议,并探讨进一步治疗方案,这样既可以节省医疗资源,也帮助患者省钱。

大众对社区医院家庭医生的认识也存在偏差。广东省政府参事王则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许多人把家庭医生看成一般的医生,做做科普,提供最基本、最简单的诊疗服务,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

据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家庭医生的服务内容其实很丰富,包括健康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健康知识的传递与咨询,健康行为的干预与指导,初诊与分诊以及设立家庭病床等。

谭美红是广州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她觉得自己的优势是,比大医院的医生更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因为我们长期与签约病人保持联络,他们很依赖我们。因此,我们也希望得到更多患者的信任

大众观念的改变需要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大医院应更有担当和作为。在李力看来,网络医疗便是一种有益探索。通过在线诊疗方式,分流部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大医院的线下门诊量自然就降下来了。

南方日报记者留意到,目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均积极尝试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搬到网上。医生在线出诊,可通过网络连线社区医院的网络就诊点或患者本人,让医患通过视频通话完成就医过程。

如果这种诊疗方式能推广开,我们也不想折腾。能在家门口解决的问题,当然希望在家门口解决!蓝茹说。

分级诊疗方案对各级医院的定位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应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慢性病的随访追踪及健康宣教等服务。

2.二级医院

主要承担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同时提供所在区域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以及危重、疑难复杂疾病向三级医院转诊服务。

3.三级医院

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

网友观点

@@卢药师

基层能解决的病,谁喜欢上大医院?应该大医院的专家轮流下基层。

@@Hello____W

不如先提高小医院服务能力。

@@_雨传奇

如果不解决社区医疗水平的问题,就解决不了医疗信任,就没人去社区医院。结合预防医学,个人档案管理,社区高端医疗水平,才会逐步解决问题。

@@旅人Lin

我觉得这个方案非常好,早就应该往这个方向发展了,可以缓解大医院的压力,使病人也不用看病这么累,就是要好好建设社区医院和专科医院。

@@猫猫爱苏酥

同意取消三甲医院的门诊,前提条件是,让三甲主治以上医师在社区医院开设专科门诊。

(原标题:大医院取消门诊需过几关?)


评论

您还未登录,请先登录再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